簡單說有兩種,一種是臨時導管,另一種是長期導管。
長期管可以放置在身上很久的時間,如果沒有感染也沒有管腔堵塞的話,可以一直使用長期管而不用拔出來,我遇過使用最久的洗腎導管是放在身上10年,不過這樣極端的例子比較少,一般用個1~2年換管算是常見;臨時管多半建議使用兩週左右,但我們實務上放上2個月也不會有甚麼問題,所以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不好。
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洗腎導管的話,請看看莊瑤程醫師的這一篇文章:
至於選擇哪一種導管比較好? 這個請不用煩惱,醫師會視需要幫妳/你選擇適當的種類的洗腎導管。
最常見是傷口滲血
滲血如果只是紗布有部分紅紅的,而且範圍也沒有隨時間變大,這種情形表示傷口已經止血,不用恐慌,隔天洗腎時,洗腎室護理師會幫你換掉。
一般來說,術後會留在醫院觀察30~60分鐘,如果有滲血情形,我們會及時處理,所以不用怕會失血過多。
如果回家後才發現滲血不止,請用手壓著出血的地方,趕快來急診讓我們看看。一般來說,傷口再多縫一兩針或是傷口加壓久一點就可以順利止血。
如果患者皮很薄,像是老阿嬤或長期吃類固醇的患者,皮膚往往像紙一樣。這樣的患者在植管後不易止血或是出現整片皮下瘀血是完全不令人意外的。
再者,我們建議不要安排洗腎完的當天來放管子,因為洗腎時往往會用抗凝血劑 heparin,這個藥物會使得傷口術後不易止血。
有些瘀青是正常的
傷口感染
平日傷口要維持乾燥,不要弄濕了。護理師們於洗腎日時會幫忙消毒換藥,然後再將傷口處包覆起來。實務上,如果傷口依常規這樣照顧的話,其實管子也沒有那麼容易感染,不要自己嚇自己。
如果不幸傷口感染的話,在感染初期也不一定非得要拔掉管子,我們可以局部在傷口使用優碘藥膏,然後視需要口服抗生素,感染多半就可以控制住。
如果如下兩張圖一樣化膿很厲害的話,建議還是拔掉管子。
導管管腔感染與敗血症
與傷口感染不同,這種感染的細菌不是在表皮傷口處,而是在導管的管腔中。
當洗腎時,洗腎機會將大量的細菌與細菌內毒素沖刷至血液中,於是洗腎時會感到發冷畏寒,也會合併發燒,最可怕的是洗著洗著患者的血壓就變得很低,隨之引起敗血性休克。
所以如果洗腎時會特別覺得一陣一陣的發冷合併血壓降低,一定要懷疑洗腎導管的管腔感染,應該停止洗腎,儘早安排將這條管子拔掉。
洗腎導管滑脫
對臨時管來說,如果蝶翼上的縫線掉了,管子就沒有辦法固定,於是管子就可能會向外滑脫。所以臨時管的縫線掉了時,應該要再縫回去。
對長期管而言,滑脫的主要原因是管子上的「凸起構造(Dacron cuff, 紅色圓圈處)」沒有與皮下組織癒合而黏在一起。正常來說,這個凸起構造於植入皮下後2~3週會與皮下組織黏在一起,這時你就算用力扯這條管子,管子也不會滑脫。
換句話說,管子植入後2~3週後,理論上管子就是固定在患者身體上了。此後,就算蝶翼上的縫線脫落了(如下圖),也沒有再縫合的必要,掉了就隨它去。
管子堵塞抽不出來或是回沖時壓力太高。
這是管子放久了之後必然會發生的病發症。常見的原因是血栓堵住了管子引血的洞口,如下圖。
或是管子外面長出了纖維鞘膜。如下圖。
如果大家想要進一步了解纖維鞘膜如何影響洗腎導管功能的話,可以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管子放久了之後可能會因為頻繁堵塞而必須頻繁換管
主要原因是管子長久放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中,管子外面與血管壁上會漸漸附著血塊;當血塊堆積的量大時,不管我們如何換管(從左邊,右邊或是放深一點,淺一點),管子都無法順暢(請看下面這組圖)。這種頻繁換管仍然不好用得困境,是血管治療醫師與患者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