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網路上看到腎友對於是不是應該放支架感到徬徨。放支架是很專業的考量,往往問了很多人也無法解除心中的疑惑,所以我想要寫這個題目很久了。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在放置支架前將一些很重要的問題想清楚,幫助大家在術前與你的醫師能更有效率的溝通。
如同之前一樣,這篇文章不知不覺就寫了這麼長。但是對於目前為了是否放支架而猶豫不決的朋友來說,看完後我想應該比較能做決定了。
Q1 支架的作用是什麼?
>支架讓瘻管的結構變完美
瘻管問題的本質是血管狹窄,消失或堵塞,而這個局部的“結構上的不完美”可能讓瘻管必須頻繁的進醫院維修。放支架就是在血管狹窄的位置放上一段人造的金屬隧道,強迫狹窄處打開,如此一來, 瘻管在結構上就沒有問題了,自然這些由瘻管結構上不完美所引起的瘻管功能異常就會隨之消失。文獻上已經證實,放置支架確實可以改善瘻管頻繁進醫院維修的困擾,並延長瘻管使用年限。
Q2 一般什麼臨床狀況下建議放支架?
> 三種狀況:1. 維修太頻繁, 2. 放棄太可惜,3. 除支架外沒有其他治療選項。
所謂維修間隔指的是兩次通瘻管之間的時間。 有的人氣球擴張一次可以超過一年,有的人只有一個月不到。那何謂太頻繁?目前共識是三個月要通兩次以上,也就是幾乎每個月要通的意思。但頻繁與否是見仁見智,比如說兩個月通一次好了,有的人覺得還好可以接受,可有的人就覺得太頻繁,所以要等到多頻繁才放支架,這是可以討論的。
此外,有的人的維修間隔會隨著通瘻管的次數增加而縮短(越通效果越差),但有些人會越通維修間隔越長(越通效果越好)。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狹窄對氣球擴張的反應存在著個體差異,就好比有的小孩越管教越乖,有的反而最後變成流氓,這與小孩的本質有很大關係。
當使用氣球擴張治療狹窄的效果已經不好,例如擴張一次的效果只能維持1-2個月而已時,我們總不能每個月通血管吧?為了跳出這個頻繁堵塞的輪迴,支架是很好的選項。支架置放後一般就不用那麼頻繁維修血管了,也可以說瘻管的維修週期延長了。所以金屬支架是血管醫生用來重設維修週期的法寶。
文獻上已經證實,支架置放的瘻管暢通率與單純氣球擴張比起來,暢通率的改善是顯著的。然而這個改善的幅度落差很大,從1.5倍到6倍不等。至於為什麼會落差這麼大,我們後面會再詳細講。
臨床上有時會遇到血管撐開後馬上又扁回去,只靠氣球擴張實在無法讓狹窄消失。此時不放支架的話,這條瘻管就必須放棄。如果這條瘻管本就咪咪貓貓不是很好用,那乾脆放棄重開就好;但如果這條瘻管是值得一救的話,我會建議放支架。此外,如果患者已經沒有什麼做新瘻管的機會,而這條瘻管放棄後患者很可能就只能依賴導管洗腎時,為了保住僅存的瘻管,我也會建議放支架。
在沒有支架的時代,這些有問題的瘻管自然是透過外科手術來修理的,只是在有了支架後,多了一個傷口很小的治療選擇,所以手術治療就漸漸退居二線了。然而因為支架不便宜,所以有經濟壓力而無法負擔支架的患者,其實也可以回過頭來考慮手術治療,因為外科手術多半是健保給付的。當然,到底適不適合開刀,要外科醫師評估完後才知道。因此,當外科手術暫時不考慮或根本不可行時(比如說麻醉風險太高),因為放支架不用住院,不用全身麻醉,且傷口很小,所以的確是很好的選項。
Q3 放支架前必須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